用好红色资源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作者:尹红英(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副教授、博士)

文章来源:《当代广西》2021年第11期

红色资源凝结了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信念作风,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是党员教育的独特资源。

“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要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地要利用好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党史中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砥砺革命意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就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系统性,正根源于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坚定价值引领。信仰是世界观在现实世界中的体现,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信仰处于统领地位,它是体系化的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进行社会革命,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进行理论创新,也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因此,只有笃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始终恪守、真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基,把握建设重心。信念是对信仰的具体化,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理性目标,并为之奋斗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信仰的具体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最直接表现、最集中表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旗帜鲜明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支柱、固本培元、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为目标,增强实践保障。信心是基础,起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只有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艰巨复杂的风险挑战,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力量的“总开关”,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应对变局挑战的“指南针”。

二、广西多层次的红色资源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前提和保障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留下的历史遗存与承载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物态资源。其思想资源包括政治思想、政党制度、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等资源形态。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信仰、价值、精神、制度和规范等文化,如红色歌曲、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物态资源是指那些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战场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和旧居等纪念场馆,以及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可见,红色资源是特定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定地域的物质、人物、文化资源等的总和,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瑰宝及物质载体的总和,不仅以实体模式等物质形状展示,更是以精神模式等凸现。

作为革命老区,广西党史事件多、革命遗址遗存多,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

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广西红色资源发展史与中国革命的历程相呼应, 在中共建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1925年,广西在梧州创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广西是红七军、红八军的故乡,早在1929年和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等就领导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此外,还有湘江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等。

红色资源覆盖率高。全区革命老区范围占到了县市区总数的75.7%,共有84个县被列入革命老区。从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流域红色资源区、以龙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红色资源区、以东兰为中心的红水河流域红色资源区和以兴安、灌阳、全州为中心的湘江流域红色资源区等。

具有许多独特的红色资源类型。广西的红色资源与广西的民族特性、边境文化、国家文化公园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人类文明和历史价值的文化路线;广西属于费孝通先生划分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长征文化公园已列入“十四五”规划,上升到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广西又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在边境上取得了近代第一次反击外敌入侵胜利的中法战争、红八军反法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等,有“将军之乡”“红色边关”“千年雄关”等红色资源。

三、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增强信仰信念信心的认同

红色资源凝结了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信念作风,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是党员教育的独特资源。但是红色资源不等于教学资源,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对其进行一定形式的转化和运用,从而实现其资政育人价值的最大化,使其内化为人们价值原则和行动指南,这就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领悟来自由地认可和接受。

要坚持对广西红色资源系统化的运用与整合,形成信仰信念信心的系统化教学资源。一是对散见全区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红色资源的系统的大资源库,保持其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二是对具体的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必须系统化,包括对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实物的收集和整理、修复,对资料、图片的收集和整理,对健在的老红军、老革命后代口述历史的记录、整理、推介。三是对红色文创产品要整体系统设计,形成独特的广西红色文化特性,反映多民族团结、边关风云等特色红色文化。

要以科技为载体,增强人民对信仰信念信心的感性认同。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有力的平台。红色资源作为历史资源和精神文化财富,本身就有较高的传播度和欣赏性,但从属性上来看,具有历史性、抽象性、静态性、零散性的特点。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现代化的工具进行加工和处理,制作出视频或者漫画、绘本的形式,形成富于时代气息、直观系统的教学内容或教学载体,从而使红色资源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平台,最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资源教育网络,形成线上线下的红色教育平台良性互动,向受教育者全面再现红色资源内容,从而增强大众对信仰信念信心的感性认同。

要打造革命圣地,增强对信仰信念信心的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作出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信仰信念信心教育不是空洞说教,需要真实的素材来支撑。这需要我们对革命圣地、革命文物按照不同地域进行细分,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优质资源。同时,要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进一步提升红色教育的可操作性,增强红色资源的延展性和对当代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指导性。因此,我们在利用革命圣地精心打造现场教学时,不仅要增强历史故事的感染性,还要让党员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在边看边听边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而增强对信仰信念信心的情感认同。

要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模式,增加对信仰信念信心的理性认同。党史学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应该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故事背后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从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运用红色资源增信的渠道应该是多样的、全方位的。比较常用的是历史情景体验,通过亲身实景体验,穿越历史时空,与先辈进行时空的交流,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发挥图书资料理论性强的优势,让受教育者更加深入、理性地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利用融媒体新型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寓教于乐,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红色影视片特殊的再现手法,可使受教育者在艺术欣赏中,思想道德产生共鸣和升华;邀请英模或者革命后代做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受教育者在故事中、在对话里感知历史中的信仰信念信心,从而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发挥广西唱山歌的传统,把红色教育融入民族歌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服务。当然,这些渠道和方法应综合使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正如严家炎先生在《重视人文科学的无用之用》中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文化,“犹如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却视之无形,飘飘洒洒,润物无声” 。